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解读(四十六):篮球课程中的思政实践之道
编者按: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《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》等文件精神,北京交通大学本科生院特推出一系列课程思政优秀案例,旨在改进教学方法,推动案例教学在课程思政中的应用,加强经验共享,提升教学质量。本期我们关注的是体育部推荐的《篮球》课程思政建设案例。
一、课程与案例基本情况
课程名称:男子篮球
授课对象:1-4年级本科生
课程性质:任选
篮球课程是集运球、传球、投篮于一体的综合性运动项目,具有集体性、对抗性、健身增智性、启发教育性等特点。课程旨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,培养良好的运动兴趣和习惯,同时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、正确处理合作与竞争关系、良好的体育道德和意志品质。
课程负责人丁健老师,曾获评北京交通大学“最受学生喜爱的老师”荣誉称号。体育部、课程组注重教师素质提升,支持教师参加多种培训学习,并组织线上线下研讨会,开展思政案例建设,分享优秀案例和示范课程。
二、案例蕴含的思政元素分析
本案例以第二次课的胸前传、接球技术学习为例,通过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,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体能素质。在传授知识方面,结合流体力学的伯努利定律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。在技术教学之中,运用小组合作学习,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。在价值塑造方面,强调团队配合,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三、案例教学整体设计
本案例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,教师为主导,通过骨干带头、教师引导、团队配合、党员模范、游戏法等教学形式,激发学生对学习篮球技能的积极性。将篮球运动引申出的思政元素分为团队之精、技术之功和比赛之美,实现篮球运动课程思政教育的全覆盖。
四、教学反思
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,如教材中思政育人内容不足、教学进度对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度不足等。针对这些问题,提出增设“思想素质”模块、完善教学大纲设计、加强教师思政育人意识等建议。
通过本案例,我们可以看到,篮球课程在思政教育方面的潜力巨大,教师应积极探索,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,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。